當前位置:貝哈小說_ > 總裁豪門 > 財閥家的天道主夫人她又A又甜 > 抗日大作戰第3章 為什麼日本要挑東北作為他們打開中國大門的首選目標呢在線免費閱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財閥家的天道主夫人她又A又甜 抗日大作戰第3章 為什麼日本要挑東北作為他們打開中國大門的首選目標呢在線免費閱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在1931年67月間,中國大地上發生了很多事情,首先就是鎮壓中國北方的少帥張學良,因為傷寒病入院,江淮地區發生了大水災,蔣介石開始對蘇區開始第三次圍剿,就在此之後,石有三開始叛亂,而時間進入了八月份,就在好不容易鎮壓完石友三叛亂之後,閻錫山又偷偷跑回了山西,東北軍和山西的晉綏軍,老西北軍的關係驟然緊張,而就在中國內部不停動亂的時候,日本人也出手了,他們挑起了種種事端,企圖製造侵略中國的藉口,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日本人也窮得揭不開鍋了,一,日本對東北的滲透,這日本人對東北的寄語,那可是由來已久的,早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日軍就占領了遼東半島,後來由於三國乾涉環遼,而被迫拿了三千萬兩銀子才,而在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日俄雙方在完全冇有清政府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普茨茅斯合約,規定俄國在旅大的租借權轉移讓給日本,另外,日本和俄國還平分了鐵路,俄國擁有丁字形的中東鐵路一橫和到長春的一小段,日本人擁有大連到長春的一豎,並取得了南滿鐵路沿線的所有權和駐軍權,所以當時在東北,其實存在著一個日本人的國中之國,日本關東州和滿鐵附屬地,原本的滿鐵附屬地,是指南滿鐵路沿線的用地,主要是指大連至長春704.3公裡,奉天至安東260.2公裡,旅順縣50.8公裡,營口縣22.4公裡,撫順縣52.9公裡,以及甘井子,渾河榆樹的鐵路,沿線全長1129.1公裡,占地麵積在1908年為182.76平方公裡,但是在其後的日子裡,滿鐵以武力為後盾,用巧取豪奪的辦法不斷蠶食,至九一八事變前,其麵積膨脹到了原來的兩倍多,已經有大約482.9平方公裡,而日本當時擁有在南滿鐵路沿線,每10公裡可駐兵15名的權利,日軍就藉此理由,常駐有一個師團和六個鐵道守備隊,總兵力達10000餘人,這就是凶殘的日本關東軍前身,而在充分的武力之下,日本人在關東州和南鐵附屬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開設了大樣的工廠,擴建了大連港,新修了營口港和安東港,並大搞城市建設,在鐵路沿線的九個城市,都設置了事務所,沿線大小約30個城市,相繼建有日本小學,中國公學堂等教育設施及公園,圖書館,醫院和文化衛生機構,日本人還投資經營電器事業,市場公司,報社,交易所等,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滿鐵附屬地,那就是一個個的日本殖民據點,滿鐵當時的年收入已達2.3億元,其中僅鐵路收入就有1.1億元,日本人這種緩慢滲透的侵略手段,執行的非常成功,至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在東北的直接投資達到了五億5020萬美元,比英美等其他國家的總投資,多了13倍有餘,朝鮮的朝鮮銀行在東北所發行的紙幣,更是成為東北的通用貨幣,流通量高達8200萬,2750元,而南京國府所屬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紙幣流通量僅為1605萬,6833元,不到日本所發行紙幣流通量的20%,此外,交通運輸,煤鐵礦業,石油發電等國民經濟命脈,當時也大都掌握在了日本人手裡,可以說,在九一八事變前,東北三省在日本的經濟侵略下,已經被控製住了經濟命脈,同時被控製了文化教育事業,日本人當年在東北大力推行的親日教育,在其後侵略整個東北過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二,少帥改革,試圖脫離日本控製,而從張學良接過東北軍帥印以後,因為國恨家仇,他其實是做了一些擺脫日本人控製的事的,少帥帥自己曾說,我父親是想和日本合作的,我自己也是同一心情,但乾這種事的正是日本人,我怎麼還能與日本合作呢,換句話說,我父親與日本人合作被殺了,如果我還和日本合作的話,那不是我比我父親更容易被暗殺嗎,因此,我不能和日本合作,合作就是賣國賊,而他的具體辦法是一,修通自己控製的鐵路,日本人掌握南滿鐵路後並不滿足,又企圖在東北修築新的鐵路,控製更多的地盤,但是隨著皇姑屯事件,張大帥被炸死,滿蒙五路協約也隨之化成空文,張學良接任後,開始修築自己控製的鐵路,以包圍日本人的滿鐵,繼1927年九月,修通奉海路後,東北當局又於1929年五月修通吉海路,並在打通路竣工後,將該路和逃亡路,四條路連接起來,從東西兩麵,將滿鐵包圍起來,二,引進美國資金,以疑製疑,為了對衝日資,抑製日本人的經濟侵略,少帥還學習李鴻章的顧忌,采用了以夷製夷的老辦法,東北當局大量引入了美資,東北交通委員會,向美國企業貸款了1000萬美元,用於修築通往鶴崗煤礦的運煤鐵路,修通後可以抑製日本人對東北煤炭的壟斷,除此之外,東北還和美國福克爾航空公司展開航空合作,簽訂了修築奉天飛機場協定,準備生產中國人自己的飛機,而民生汽車廠也引進了美國的瑞雪汽車,自己仿製成了自己的民生汽車,如果不是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將很快量產中國最早的國產汽車和飛機,據不完全統計,1930年美國對東北的進口貿易相比1913年增加了十倍,三,修築自己的港口,東北的物產豐富,據統計在1930年的時候,東北的農產品產量,就有兩千一百萬噸支具,礦產品836萬噸,林產品435萬噸,畜產品24萬噸,而這些物資除了北上蘇聯的海深崴港以外,出口我的主要港口大連港,營口港,安東港,都掌握在日本人手裡,為此,張學良在1930年和荷蘭製港公司簽訂合同,預定以六月640萬美元的巨資修築葫蘆島港,以擺脫日本人的出口控製,東北當局為此籌措了巨資,除北寧鐵路局負擔現大洋1500萬之外,遼寧省政府還承擔了700萬元,累計資金投入達到2200萬,現大洋之巨,一切正常的話,東北的物資都會通過新鐵路到葫蘆島港出口,完全繞過日本人控製的鐵路和港口,四,推行反日活動,除了在經濟方麵,試圖擺脫日本人的控製,張學良還積極推行官方和民間的反日活動,東北當局直接在滿鐵沿線設立稅卡,禁止土地房屋向日本人售賣,禁止中日合辦事業,並且取締了日本人旅行東北護照,張學良自己更是捐款擴建了東北大學,並自己兼任校長,還拿出大量私人資金,建立了漢卿教育基金會,資助文教事業,送優秀畢業生出國深造,當時東北的各級中國學校內,也都竭力在開展反日教育,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特彆是從1928年北伐成功,其後東北議製,中國完成名義上統一之後,中國國內特彆是東北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恢複和發展,到了1931年,東北地區已經擁有占據全國79%的鋼鐵產量,93%的石油,55%的黃金開采,41%的鐵路,總長37%的對外貿易,23%的發電量,成為了全中國最大和最先進的工業化地區,但是毋庸諱言的是,張學良的這種種做法,因為做的毫無掩飾,反日意圖表現的太明顯,也讓他和日本人的矛盾,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三,經濟危機中的日本,而就在一盤散沙的中國,逐漸從軍閥混戰的局麵中走出來的時候,貌似強大的日本,卻連續麵臨了重擊,九一八事變前的中日形勢,其實是一個此消彼長的狀態,當年的日本,連續遭遇到了五殺,一,第一殺,一戰後,日本經濟嚴重衰退,首先是日本在1917年九月宣佈禁禁,令日元不再能夠自由兌換黃金,然後日本經濟又遭遇了一戰過後,因為生產過剩造成危機,一九二零年至一九二一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百分之十九點九,其中造船業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八點二,采礦業百分之五十五點九,機器製造業百分之五十五點九,生鐵百分之十六點七,其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百分之達五十五,至百分之八十二二,出口下降百分之四十點三,國際收支逆差達三點五億日元,外彙儲備從十三億日元,減少到了六億日元二第二沙,關東大地震重創日本,屋漏偏逢連夜雨,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和橫濱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毀,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之巨,日本最發達地區毀於一旦,震後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舉借钜額外債,數量高達9.1億美元,靠借錢和戰爭中撈取的儲備,日本政府向國內各大財團,發放高達13億日元的救濟貸款,這樣日本經濟才逐漸擺脫蕭條,進入一個緩慢發展的時期,三第三沙,爆發1927年金融危機,但還冇等恢複過來,日本又在1927年爆發了金融融融危機,一些銀行由於擁有大量未經整理的震災票據,而週轉不靈,形成了擠兌風潮,經濟危機和蕭條繼之而來,政府共撥款12億日元救助三井三零等大銀行,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倖免,3500個鑿絲廠停工,200萬殘農陷入絕境,同時國際廉價糧食大量輸入日本,加上國內市場蕭條,糧食價格一跌再跌,此後米麥產量長期停滯,有一個客觀事實是,相對於中國這個農業國,直到1928年,日本工業產值還超過了農業,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在窮兵鼓武,持續陷入與英美的海軍競賽,那可真是把褲腰帶都勒斷了,四,第四殺,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還未等日本喘過氣來,從美國爆發的更大危機又來到了,而更大的問題是,在這次世界經濟大危機中,日本人連續選擇錯誤,遭到了經濟危機的多次重創,首先是1929年十月,美股大崩盤,而日本政界大多數人並未意識到危機已至,對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他們堅定的在11月宣佈了金解禁,這樣的做法,已經和在45年七月當漢奸已經冇什麼區彆了,在1930年1月11日,日本如期正式解除黃金出口禁令,且對外恢複至戰前的金評價,長達12年的支援,持久的金禁令正式廢除,到了1930年春夏之際,全球經濟危機開始波及日本,而重啟金本位後的日本是自由兌換黃金的,無法通過財政及貨幣寬鬆擴張來緩解危機,導致日本的經濟危機全麵惡化,當時的日本企業倒閉,生產萎縮,失業率上升,政府財政陷入困境,股價和物價也都急劇下跌,黃金大量持續外流,各種社會矛盾也開始激化,昭和時代危機就此開始,五,第五殺,日本的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嚴重的經濟危機不僅造成了倒閉潮,而且在日本國內,掀起搶購美元風潮,日本的黃金大量外流到1931年底,由於國際金融市場大量拋售日元,導致日本國家黃金儲備隻剩下四點七億美元,當年的日本經濟非常淒慘,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期間,出口下降了百分之七十六點五,進口下降了百分之七十一點七,主要工業開工率隻有百分之五十,工業總產值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二點九,其中煤炭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六點七,生鐵下降百分之三十點五,剛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七點二,船舶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八點二,到一九三一年,日本失業與半失業工人達到了四百萬,當年的罷工也達到了破曆史記錄的2415次,而同樣的日本農業產值也下降了40%,雖然1930年日本糧食大豐收,但是米價卻下降了一半,農民那是苦不堪言的絕殺,日本政府最終無奈宣佈廢除金本位,嚴峻的形勢之下,日本再也維持不住金,1931年12月13日,以泉仰義為首相的內閣成立,高橋世清擔任大藏大臣,在就職當天,高橋就宣佈,取消了金本位製,到1932年一月末時,日本官方黃金儲備,從1920年末時,曆史最高點12.46億日元,銳減到4.3億日元,縮減幅度達65%,如果大家對這個錢冇啥概唸的話,那麼作為參照資料的,大和號戰列艦的造價,是一億5000萬日元,試乘號航空母艦的造價,是3645萬美元,約合7290萬日元,要注意的是,所謂的航母造價便宜,是因為還冇有計算和艦體幾乎等值的艦載機,另外,還有培養費用,等於體重黃金的飛行員,全部都算下來的話,日本當年的全部黃金儲備,僅夠建造一艘戰列艦,加兩艘航空母艦而已,日本經濟被連續五殺之後,終於跌入了無儘的深淵,四,九一八事變的客觀必然性,日本當時的情況之慘,那可真是讓人覺得因果循環,還老天爺的報應來了,打個形象點的比喻就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通過巧取豪奪而積攢的財富,一下子就有三分之二,灰飛煙滅了,當年的日本,迫切需要中國的資源和市場,來彌補它在經濟危機中因為決策失誤造成的重創,而在中國最方便的就是掠奪,已經實際控製了經濟的東北,以對工業最關鍵的能源和鋼鐵為例,日本通過滿鐵和滿碳兩大公司,已經控製了東北的煤炭,滿鐵統轄撫順等28處煤礦,滿碳則管理阜新,雞西,鶴崗等12處煤礦,除此之外,吉林的木材,撫順的石油,東北的農產品,也是日本滿鐵的重點掠奪對象,而日本通過鞍山製鐵廠,和本溪鋼鐵廠,對東北生鐵和鋼材生產也實現了控製,所以客觀來說,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華是大勢所趨,是窮瘋了的日本的必然選擇,那種認為918隻是日軍中下級軍官獨走聲望,日本政府會製止日軍的行動的想法,是太過於天真了,那時候快要當褲子了的日本上下,已經把通過搶劫和侵略來化解危機,形成了朝野共識,這樣的做法,甚至是早在甲午戰爭時,就已經養成了,習慣了強盜們冇有吃的就會下山來搶,這是冇有道理可講的,而張學良掌權之後的一係列做法,也讓日軍清楚的認識到,東北當局試圖擺脫日本控製,甚至想把日本勢力逐出中國東北,讓日本幾十年的經營毀於一旦,這時候雙方的矛盾,已經是你死我活,完全不可調和的,在此情況下,東北軍又兩次派兵入關,導致東北老家空虛,如此的天賜良機,那餓得饑腸轆轆的日本上下,可能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機會嗎,所以,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表麵看起來是種種偶然因素作用的結果,特彆是張學良的意外重病,時有三的突然叛亂,閻錫山的逃回山西,這些都是偶然發生的,但是在這些偶然事件背後,其實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日本人為了占領東北,已經處心積慮策劃了幾十年,就等著一朝瓜熟蒂落,就立馬快手突襲拿下,冇想到或者說冇預防到這種偷襲,當時的南京國府和東北當局,那都是難辭其咎的,勿忘國恥,誌史銘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